English

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1998-12-04 来源:光明日报 方立 我有话说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专论

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方立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已经20年了。在这20年里,中国的社会发展之快,国家的面貌变化之大,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少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在这个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紧要关头召开的。1976年10月,我们党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此时,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历史地摆在了全党的面前。但是,一方面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时期消除,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党的主要领导同志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了“左”的错误,推行和迟迟不改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因而严重阻碍了党的拨乱反正工作。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里,党的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中国究竟向何处去?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这种历史性转变,首先在于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以后,正当我们党政治思想路线面临艰巨复杂的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的时刻,却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思想障碍。如果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就不可能彻底纠正“左”的指导思想,党的事业就有被断送的危险。为了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就最先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方针与之对立,肯定并领导了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为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又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打破了“左”的思想的禁锢,为召开这次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指导思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标志着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确立。

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转变,还在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一重大决策,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问题。

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转变,还在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全会鉴于多年来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状况,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并为此作出了许多具体规定。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并选举产生了党的新的领导机构。在这次全会上,就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来说,邓小平已经成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这次全会的历史性转变,还在于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等一系列方针和任务。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后来所概括的,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117页)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0年,也是中国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20年。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直是我们党的重要奋斗目标。在1953年12月发表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我们党就宣布要“把贫穷的农业国家变成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初,周恩来同志再次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但是,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也由于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因而在生产建设上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管理体制上高度集中,致使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都因为工作重心没有及时转移而被打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因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受到干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建国以来的历史作了系统的总结,重申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彻底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并据此“确立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开始了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自觉探索与实践。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命题。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要点。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确立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又提出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从而举起了一面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迈向21世纪的伟大旗帜。1987年,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论证和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又一次系统而科学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年来,我们既经历了国内政治风波的考验,也经历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变的考验,还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我们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不动摇,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不动摇,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中国大地上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成就向世界展示其光明的前景。这既表明了我们党的成熟,也表明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贵在特色,创造性在特色,生命力在特色,其深远意义也在特色。这种特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基本政策上,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上,强调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方面,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这些特色,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无疑具有创造性、开拓性。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20年,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置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基础之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的20年。通过20年的伟大实践,20年的理论开拓,我们党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又一次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可以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毛泽东1956年写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写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党的“八大”的主要文献,就是这种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但是,这种积极的探索未能长期坚持下去。历史的经验表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干部群众按照正确的方向,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正是在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在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的实践基础上,邓小平理论才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学说的一次新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有过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是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理论到变为社会主义实践的飞跃。这是由列宁和毛泽东等人完成的。第三次是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从探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到找到这条道路的飞跃。这是由邓小平完成的。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看,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当代世界主题论、社会主义道路特色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论等等。这一系列的新观点、新创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对新的实践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又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飞跃,必然结出实践的胜利之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引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引导了一大批国家在二次大战以后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发展必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